血液是一种在心脏和血管内循环的流体组织,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血细胞组成。
血液的功能:
血液具有物质运输、维持内环境稳态、防御、营养、参与生理性止血功能,当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,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,因此临床上常以血液检验作为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。
血量(血容量):
人体内血液的总量,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7%~8%,相当于每千克体重70~80ml。安静时,人体绝大部分的血液心血管系统内快速循环,称为循环血量。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、脾、肺和皮下静脉丛等处,流速相对缓慢,称为贮存血量。
足够的血量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、器官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。
血量不足时将导致血压下降、血流减慢、组织细胞缺血,最终引起组织细胞或器官的代谢障碍。
轻度失血:一次失血量在500ml以下,即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%
中度失血:一次失血量约1000ml,即达到血液总量的20%
重度失血:一次失血量约1500ml以上,即达到血液总量的30%以上
一、血液的组成
血浆和有形成分血细胞组成,血细胞包括:红细胞、白细胞、 血小板。
当血液凝固一段时间后,血凝块可逐渐回缩,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,称为血清。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: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。
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。正常值:男性40~50%,女性37~48%,新生儿 55%,变化: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,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。
例: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→血浆量↓→红细胞比容↑贫血→红细胞↓→红细胞比容↓
二、血液的理化特性
(一)颜色: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
动脉血中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,呈鲜红色。
静脉血中含还原血红蛋白较多,呈暗红色。
左为动脉血,右为静脉血
血浆因含胆色素呈淡黄色,空腹时血浆相对清澈透明,进食脂类食物后,血浆因脂蛋白较多变得浑浊,所以,生化检验时要求空腹采血,避免食物对监测结果产生影响。
(二)相对密度(比重)
全血的比重:1.050~1.060,主要决定于红细胞的数量。
血浆的比重:1.025~1.030,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
红细胞的比重:1.090~1.092,主要取决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数量
(三)黏滞性
全血:是水的4~5倍;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
血浆:是水的1.6~2.4倍;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
血液的黏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,血液的黏度增大,血流阻力随之增大。
(四)血浆渗透压
血浆渗透压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,正常值:5790mmHg。
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,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。
(五)酸碱度(pH值)
正常值:pH 7.35~7.45,pH 7.35=酸中毒,pH 7.45=碱中毒,pH 6.9或7.8,将危及生命
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:
(1)血浆中的缓冲物质:主:NaHCO3/H2CO3缓冲系(比值为20:1)
(2)通过肺和肾的调节
①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;
②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。